孙霄:传承文化薪火 助力深港融合
“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对我是鞭策,也是鼓励。作为一名党员,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光和热。”今年是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退休的第十年。十年来,他“退而不休”,积极奔走。当前,距离“中英街3∙18警示日”还有一个多月,他已经投入活动的具体策划中。
去年年底,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为深圳唯一获评个人。作为潜心中英街研究、促进深港融合的“文博人”,孙霄从1998年开始牵头筹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直到退休后仍一直坚持对中英街历史的研究和梳理,唤醒深港民众的共同记忆,同时身体力行,将爱国主义教育带进社区和校园,架起深港交流、文化相融的纽带。
文博寻根,唤醒深港共同记忆
1898年,一块界碑把沙头角一分为二,从此出现了一条“中英街”。
“1998年来到中英街,我立刻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民俗深深吸引!”而今步入古稀之年的孙霄,提及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文博工作,依旧难掩激动,侃侃而谈。讲述中英街的故事千万遍,他仍声音洪亮、语速稍快,充满着激情。孙霄回忆,在他的组织下,1999年5月1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立。“在这象征深港血脉相融的百年老街、在这诉说深港共同记忆的一座博物馆扎根26年,弹指一挥让人感慨。”他很荣幸能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命运连接在一起。
胸怀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几十年如一日,孙霄将全部心血融入爱国教育,“这次获得这个国家级荣誉,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内心激动无以言表。这既是组织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又是鞭策和期望。我将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在文博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以唤醒深港同胞的历史记忆,为促进深港融合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1977年就“入行”的“老文博”,在孙霄看来,文博是他一生的事业,始于初心,成于坚守。退休后,他发掘中英街历史文化宝库的初心更加坚定炽热,以文博专家的身份指导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展览陈列调整升级。即便对每一件展品如数家珍,但他还是主动再次翻阅大量文献、核查史实,时常白天深入实地调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晚上梳理汇总、史实比对拼接、多方比较研究,力求将一纤一毫之间蕴藏的秘密公诸于世,馆员们都对老馆长的“钻”和“痴”心生敬佩。
2018年7月1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重新开馆。除了博物院整体改造提升,陈列展览更新升级。一段《百年中英街》历史,更加立体展现在公众眼前。孙霄说:“这是老党员献给党的生日礼物!”2022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让历史告诉未来。通过对中英街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梳理,孙霄牵系起深港寻根、文化相融的纽带。中英街所处的沙头角地区,和香港沙头角同名同根同源,针对许多香港同胞对中英街的历史知之甚少,认为只是一条购物街的情况,孙霄常年开展深港青少年国情教育,定期赴香港的中小学进行宣讲,并多次邀请香港的中小学生参观中英街博物馆,亲自为他们讲解沙头角中英街这条短短250余米长的百年老街承载的民族苦难史和抗争史,一起重温中英街的峥嵘岁月。
孩子们在历史文物和资料的橱窗前,每每认真驻足观看,还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渴望更好地牢记这段历史。珍贵的史料让他们领略到平日书本中体会不到的历史真实感,极大激发年轻一代深港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铸魂育人,传扬红色革命历史
孙霄真切感悟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深远意义,主动承担起运用中英街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倡导策划了“中英街3∙18警示日”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2002年,首届“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代表共同撞响18声浑厚的警世钟声。
中英街鸣钟仪式至今已坚守了23年之久,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每年的鸣钟仪式孙霄都会参加,在他看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与‘中英街3·18警示日’的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为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2019年,年届64岁的孙霄创作了活动主题曲歌词《三一八》,并联合陕西省著名作曲家谱曲。主题曲在2019年沙头角勘界结束120周年之际举办的警示日活动中唱响,歌词“不忘昔日蒙辱,百年回归梦圆。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民族精神代代传……”萦绕人们心中,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在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活动中,孙霄除了宣讲外,还参与撰写历史剧本脚本,指导学生们进行节目排练,有时直接换上一身行头,亲自登台表演,深情演绎那段充满屈辱却又不断抗争的民族历史,每次在场参加活动的师生无不为之动容。孩子们都说:“看了孙爷爷的表演,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退休至今,孙霄组织深港两地的中小学生参加警示日活动累计超过2万人次,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200余场,爱国主义的种子在两地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生长。这些年,头上已长满银丝的他,留下了不少戴着红领巾、亲切与孩子们聚在一起的大合照。去年夏天,受香港素质教育发展中心邀请,孙霄还在香港西营盘社区礼堂给全港学生获奖者讲深港历史源流。
以文化人,擦亮文化自信底色
“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的时候。”身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孙霄对中英街历史的研究和传播,退休后也从未中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生从事历史文博工作的孙霄深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让历史文脉代代相传。
孙霄通宵达旦研究各类文史资料,到民间广泛收集文物资料图片,寻访历史见证者,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编写了《中英街往事》《四方风动——孙中山与庚子革命首义》,并发表60多篇论文。2021年,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他参与筹划制作精品党课《特区中的特区——潮起中英街》,每天起早贪黑,投入大量时间研究课件设计、参加视频摄录,其课件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讲解生动,入选广东省委组织部百部精品党课。
中英街闻名天下,街内沙栏吓村吴氏客家人创造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沙头角鱼灯舞,凭借数百年来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霄长期深入挖掘和研究沙头角鱼灯舞的历史传承脉络,积极指导“鱼灯舞博物馆”建设、参与广播剧《中英街上的鱼灯舞》编排,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进入退休的第十个年头,孙霄忙碌依旧。开年来,忙的时候,他每天连着去开会,热情丝毫不减。今年1月,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4年广东省南粤红绿径名单,首批8条南粤红绿径入选,深圳沙头角南粤红绿径位列其中。对于该红绿径的具体建设,作为历史研究专家,孙霄也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议,深入挖掘盐田革命历史文化,提出专业意见。近日,2025年度的“中英街3∙18警示日”筹备工作已启动。作为活动的历史顾问,孙霄已经全力投入活动的准备工作,“活动年年办,也越来越难办,因为每年都要创新形式与内容,提升活动影响力。我会全力以赴。”
人物名片
孙霄,1955年10月出生,陕西西安人,2015年10月退休,曾任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他退休不退志,致力于历史文化的发掘和阐发,唤醒深港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加强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现任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专家、盐田区关工委宣讲团成员、习学书院荣誉院长等职务,获得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优秀“五老”辅导员、南粤百名党员优秀讲师、深圳市银发先锋、深圳最美“五老”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