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领域的影响浅析
《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趋势明显,2013年至202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4.9%上升至21.1%,达到29697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9.7%上升至15.4%,达到2167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例从13.1%上升到22.5%。持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就居民消费来说,其影响也是多维度多方面的。
人口老龄化对个体消费的影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理性的消费者倾向于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从生命全周期角度来安排消费与储蓄活动。因此,当个体预期寿命延长、生命活动历程拓展时,其消费曲线亦会随之调整变化。一是在没有充足外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会对财产及收入进行更加长期的安排,会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比如更加注重通过储蓄、理财等方式为人生的老龄阶段做准备,会延后或减缓资金、房产等重要资产的代际传递,以优先保障自身养老安全。二是较长的寿命通常意味着人生活跃年龄的加长,这不仅会增加生存型消费的总量,也将增加延长在岗时间以及再就业的概率,从而增加个体收入、优化预算线,提升老龄阶段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较长的寿命还意味着退休后可能有更长的活力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文体、旅游等享受型消费。三是从现实数据看,个体的高龄化也往往伴随着更高概率的非活力生命阶段,比如失能、认知障碍等,客观上增加了对陪护、护理、医疗等服务消费的需求。总的看,寿命的延长,通常会使个体终生消费总量增加、消费支付能力提升、消费结构更具多样性,在客观上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
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即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包括两个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出生率的降低。2013年至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了5.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却增长了9.4个百分点,这说明少子化明显加速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及抚养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消费造成多种影响。一是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会抑制家庭的消费率,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中老年人口占比与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对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明显。二是一般来说,少儿抚养比的增加将提升家庭的消费率,但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中的表现也有差异。对于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少儿成员比例的上升会带来家庭消费量的明显提升;对于低收入家庭,在增加少儿抚养支出的同时,也会抑制家庭其他消费。三是综合来看,家庭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居民消费率会因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而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学者对我国31个省份2010―2022年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老年人口抚养比每上升1%,居民消费率会分别下降0.14%和0.51%。当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与就业年限密切相关,当人们延迟退休时,即使老年人数量增加,家庭的实际抚养比例也会降低,转而会增强家庭消费能力。
人口老龄化对公共服务消费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对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带来复杂影响、提出新要求。一是人口老龄化首先会带来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一方面家庭小型化弱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且家庭成员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家庭照护日益需要外力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寿命延长所伴随的更高概率的失能失智状态,增加了对专业护理的需求,而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由家庭以外的人来照护老年人,既有越来越高的接受度,又有越来越强的支付能力。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对医疗服务供给提出了新要求。理想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治已病,更治未病,这就要求加深对老年健康医学的认识,满足老年人定期体检、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心理调适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延长老年人的健康活力状态。三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会在无形中重塑教育的面貌。少子化可能会有助于缓解青少年高考压力,改变教育“经济功能至上”的逻辑,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幸福能力等。同时,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并成为重要课题,既要帮助他们老有所乐,又要引导他们老有所为,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并处理好代际关系,这不仅是老年人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四是对社会保障形成新挑战。寿命的延长,既提供了可以延迟退休的自然条件,使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创新创造,又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付压力。既要保持养老保险金对已覆盖人口的可持续支付,又要不断补空白、强弱项,消除社会保险在农村老年人等群体中的敞口风险,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稳步拓展保障的内容。
人口老龄化对区域消费的影响
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动、新型城镇化等叠加,对区域消费造成显著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影响区域消费的增长。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其原因通常包括自然出生率较低、中青年人口外流明显、年轻人口流入不足、人口总量显著减少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密度,进而影响区域居民消费的增长。二是农村地区消费受到人口流动及年龄结构的影响。我国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当前,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且越来越以留守老年人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消费能力的提升。三是老年人口流动促进区域间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占比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其规模也已达到3327万人,其中78.7%为省内流动。这些流动老年人多为活力老年人,正值人生消费的旺盛期,无疑会造成流入地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流出地居民消费需求的减少,进而对流入地和流出地优化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要求。例如,如果流入地仍以本地户籍为依据来提供相关社会服务保障,将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流入人口消费潜力的释放。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不少研究显示,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居民消费升级。一是随着家庭中老年人口占比提升,食品、衣着、家庭用品消费的比重会下降,而对娱乐、医疗服务等的需求逐渐增长,家庭消费结构将向更高层次转型。根据学者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相关数据的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中老年人口占比每增加1%,家庭基础型消费比重将降低3.99%,升级型消费比重将增加4.06%。二是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对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中高收入家庭来说,通常是消费结构的平滑切换或者种类的增加;对低收入家庭来说,相关消费之间通常会出现一定的替代效应。从城乡看,家庭中老年人口占比每增加1%,城镇家庭的基础型消费占比将降低3.51%,升级型消费占比将增加4.54%,而农村家庭的基础型消费占比将降低4.61%,升级型消费占比将增加4.23%。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基础型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三是研究还表明,在没有足够医疗保险支持的家庭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会显著增加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而这种医疗服务消费的相对刚性,会对家庭用品等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使得消费升级呈现被动性。
总之,居民消费体系成长和消费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需要通过广泛的、较长时期的实践跟踪、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内在规律,促进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生产及服务体系,使消费性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与居民消费需求更加匹配、生产与消费的循环更加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更加良性。